網誌分類

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

正視情緒病:為甚麼我一定要常抱希望?

最近香港社會負面情緒彌漫,一連串自殺事件相繼發生,當中大部份都是在學青年,最近一單自殺,則是一名品學兼優的中大女生,因為受情緒病困擾,結束了21歲的人生。

網上有人會指責自殺的人自私,或是因為自殺死者年紀尚小,認為他們「小題大做」,「郁d就話要死,冇d堅忍」,但值得留意的是,有自殺念頭的人,往往長期受情緒病困擾,而大眾對死者如此妄下評論,都是源於對情緒病的無知。
腦部活動掃描(黃色代表活躍地區)
左:抑鬱症患者 右:正常人

Out Of Sight, Out of Mind
其實情緒病很早以前已經是香港人的都市病,就如高血壓一樣普遍的存在,但為甚麼大眾對情緒病還是一知半解呢?要說的話,一是因為香港人對情緒病的忌諱,二是輕視情緒病的嚴重性。

情緒病,或是心理病(Mental Illness),香港人很少會把這些在飯桌上閒話家常,但你要他們談談高血壓,他們是不會拒絕的,可能還會分享一大堆降血壓食療,而香港,每五個就有一個受情緒病困擾,還未算那些不被發現的。但香港人是把情緒病當作性病一般的「禁忌」,好像哈利波特中,「佛地魔」是不能說的秘密,「情緒病」這三個字,可能有什麼魔法裡頭,一說了就好像就等於有情緒病了。香港人對未知的從來都是害怕的,抱著可避則避的態度,因為情緒病不是「一日冚包散」,香港人不見棺材不流眼淚的功夫向來世界級,除了政治,對這些慢性病,都是覺得「死唔去姐係冇事」。大家都不提的情況下,就算真的患上情緒病,人們再痛苦也不敢向人求助,因為香港人覺得情緒病提也不應該提,所以寧願一個人面對也好過被當成異類。

而港人對情緒病閉口不提,也是基於他們低估了情緒病的可怕,或者更準確地說,是高估了自己處理的能力。但事實是情緒病一如其名,是一種「病」,而病,是要向懂得醫治的專業人士求助的。當然,許多時候情緒病患者都因情緒低落而不願和任何人接觸,但上面也提過了,香港人以為死不了的,沒有明顯的病徵(或者沒法拿來請病假)就不是病,或者以為情緒病是傷風感冒,過一段時間就會好,或是做點運動就會不藥而癒,最後當然是錯過了病向淺中醫的時機,許多真的向心理醫生求助的,往往病情已經嚴重到影響身邊親友,甚至作出自殘的行為才被發現。

想著死不代表想要死
「心理病」和「生理病」一樣,有明確的診斷基礎,現在世界通用的DSM-5 (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) 除了為人熟悉的抑鬱症,亦包括其他精神病,如PTSD (壓力創傷後遺症)Schizophrenia (精神分裂症)、各種 Phobia (恐懼症)等等。而抑鬱症其中一個病徵,就是患者會反覆出現尋死的念頭,甚至認真想過不同的自殺方法,同時亦會有自殘的想法,嚴重的患者可能會真正作出自殘的行為。有人以為抑鬱症是憑空捏造,毫無科學根據,但腦部掃描顯示,正常人的腦部活動比抑鬱症患者的腦部活動活躍得多,而抑鬱症,是會抑制大腦分泌讓我們快樂的化學物質,如Dopamine (多巴胺)。所以抑鬱症患者,他們是需要接受治療的病患,因為他們的「不對勁」,不是他們自願的。人對自己的了解往往沒有實際清楚,其中一個通病就是人們以為他們「想著的」永遠等於他們「想要的」。但既然任何人都會後悔過,為甚麼你會覺得一個人想著死是因為他真的想要死?

而人們對情緒病患者的誤解才是實際患者最大的傷害。人們面對精神病患者,最常對他們說的安慰就是「前路滿希望」,叫患者要常抱盼望。但精神病患者面對的,正是事與願違的世界,無法控制自己想法的無助,不開心的情緒是不會因為「不應該不開心」的想法而消散。而這種安慰,只會再三提醒患者無法開心的現實。

陪伴是最好的藥
面對情緒病患者,最需要的是耐性與包容,當一個人被負面情緒包圍,他要的不是外人叫他不要想著這些負面情緒,而是需要其他人給予的關愛。對情緒病患者而言,有一個人在他悲傷時靜靜地坐在身邊,勝過千言萬語。情緒病作為慢性病,是需要漫長的歲月去治療,有人用幾個月時間就好了,有人可能要和它搏鬥一輩子,而我們可以做的,是陪他們一起走在康復的路上,即使只是短短的一剎,可能已經讓他們好過很多。

如果懷疑自己患上了情緒病,可以到http://www.cuhk.edu.hk/med/hmdc/mdotest/page.html 進行自我測試,有需要請立即向心理醫生求助,如果發現身邊人有尋死的想法,請不要置之不理,請勸諭對方積極求醫,或是與其他人多加留意他的精神狀態,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